深耕治学,为国育才——中国近代植物学奠基人钱崇澍
[发表时间]:2022年03月25日 11:11  [浏览次数]:


钱崇澍,1883年11月11日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在家庭的熏陶下,钱崇澍自幼勤奋好学,少年时代在家乡读私塾。1904(清光绪三十年)年考中秀才。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钱崇澍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学习,毕业后被保送进唐山路矿学堂学习,后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堂。1910年钱崇澍与竺可桢等一些富有理想的青年赴美留学。先后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自然科学院、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学习。他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刻苦学习近代植物学课程,获得学士学位。1916年学成回国,受聘于江苏甲种农业学校教书。除教植物学和树木分类学外,还开展植物学的研究。1919年受聘在南京金陵大学任教授,他的教学才能在国内已初享声誉,旋被东南大学和北京农业大学聘任为教授,教授植物分类及植物生理课。1923年钱崇澍到清华留美学校教授生物学,1925年该校改为清华大学,学制四年。1926年清华大学设立生物系,钱崇澍是第一任生物学系系主任。他先后讲授科学概论、植物学等课程。1927年钱崇澍做完植物区系工作,辞去清华大学生物学系系主任之职,受聘为厦门大学植物园主任兼植物学系教授。20年代后期至1949年,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研究教授兼植物部主任,四川大学教授兼生物学系系主任,复旦大学教授等职。

1910年第二批庚款留美生合影(钱崇澍于其中)

新中国成立后,钱崇澍应邀到中国科学院工作,任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1953年以前为植物分类研究所),开展对各地区的植物调查和研究。1948年钱崇澍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还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二、三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以及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等职务。


脚踏实地开创植物研究

中国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很久以来,英、法、德、美等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多次来我国调查植物资源和采集植物标本。从19世纪60年代前后开始,对中国植物的研究主要由外国人把持,大批标本包括珍稀、模式标本流落国外,有关中国植物的调查和研究论文也是外国人写的。在国内,近代植物学曾先后两次被介绍进来,出版和翻译了一些国外植物学的书,但由于长期受封建社会的桎梏,都没有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初近代植物学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钱崇澍对这种状况早就不满。他认为不建立中国近代植物学,怎能开发利用祖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又怎能改造我国落后的农业、林业,建设成一个富强的国家呢?

钱崇澍怀着满腔救国激情,决心要更快地将自己学到的近代植物学知识播种在祖国大地上,让它生根、开花、结果。他当时克服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重重困难,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致力于在国内建立和发展近代植物学的研究工作。

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合影

他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在许多方面都是开创性的。1916年,在国外发表了《宾夕法尼亚毛茛两个亚洲近缘种》,这是中国人用拉丁文为植物命名和分类的第一篇文献。1917年他在国外发表《钡、锶、铈对水绵属的特殊作用》,这同样是我国应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植物生理学的第一篇文献。他还首次写出了中国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的论文《安徽黄山植被区系的初步研究》。钱崇澍还在国内第一个选择了在植物分类工作中难度较大的兰科、荨麻科、豆科、毛茛科等植物进行系统的研究。为了更快传播新技术和新的科学知识,1917年他发表了《介绍新著动植物显微镜法》一文,1929年翻译了《细胞的渗透性质》《自养植物的光合作用》等植物生理方面的论文。钱崇澍早期的论著和译文,大多数发表在《科学》《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论文集》《中央研究院植物学文集》等刊物上。除上述文章外,他所发表的《森林之种类与分布》《植物疏密之试验》《植物之天演》《浙江之兰科三新种》《中国植物之新种》等也都是当时的代表作。钱崇澍在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及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所作的贡献,为我国近代植物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钱崇澍非常重视野外考察工作。回国不久,他就不畏千辛万苦,深入浙江和江苏南部进行植物区系的研究,采集植物标本1万多号,特别是对浙江省植物做过系统的收集和整理。20世纪20年代后又对南京钟山的森林和岩石植物进行过专门的观察和研究。他还制定了江苏、浙江、安徽、四川各省的植物调查规划。他所组织的采集队走遍了这些地区的山山水水,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我国东南、西南植物分类、区系和植被等方面的研究开辟了道路,也为以后编写地区植物志、全国植物志以及研究植物地理学等创造了条件。通过这些考察活动,钱崇澍进一步认识到祖国丰富的绿色宝库,开阔了视野,更坚定了他献身科学的信念。

无私奉献 厦园挥鞭执教

钱崇澍1927年至1928年受聘为厦门大学植物园主任兼植物学系教授。在厦大期间,钱崇澍同植物学系系主任钟心煊教授一起承担了植物学系的主要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厦门大学植物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贡献了重要力量。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至今仍完好地保留了钱崇澍来厦执教期间带来的、以及前后捐赠的植物标本共计452件,涵盖104科、259属、313种(含种下)。其中大部分是他早期在安徽、河北、北京等地亲自采集并制作的。这些制作精良的植物标本不仅丰富了当时厦大博物馆的馆藏,也为刚起步的植物学系工作开展提供了珍贵的研究材料。

钱崇澍的一号标本(藏于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馆藏钱崇澍部分标本


积极培育 组建植物学会

钱崇澍还是一位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认为要使近代植物学在祖国大地上扎根,必须建立研究基地,组织培养研究力量。为此,他放弃了国立大学的教授职位,于1922年与植物学家胡先骕合作,依靠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的补助,在南京秉志教授创立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内组建植物部,建立起实验室、标本室、图书馆,并开展调查研究,出版刊物图谱,使该所植物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迅速进展,为我国培养和造就了不少第一流的植物学家。

20世纪30年代,植物学的科学研究和教学队伍逐渐扩大,迫切需要将全国从事植物学研究的工作者组织起来,更好地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工作。为此,钱崇澍与胡先骕、陈焕镛、张景钺教授等共同倡议组织中国植物学会,经过积极筹备,该学会于1933年8月20日在四川重庆北碚中国西部科学院宣布诞生。会上,钱崇澍被选为评议员。翌年,在江西庐山莲花谷召开的学会年会上,他又被选为《植物学杂志》(现《植物学报》的前身,我国最早以中文发表的植物学学术刊物)的编辑。从那以后,他一直是植物学会的领导人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保存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初步形成的科研队伍,在中国西部科学院卢作孚的帮助下,钱崇澍率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一部分科技人员,迁往西南大后方重庆北碚,找到了一个落脚点。生物研究所迁到北碚后,经费更加困难,物价飞涨,而国民党又以不改为国立性质就不发给平价米来威胁,企图控制这个研究所。许多职工难以维持生活。为了摆脱困境,钱崇澍带领大家种菜、养猪等,还和一些高级职员到外面兼课,以所得平价米来补助困难的职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保存了这支队伍。在这种极端艰难的境遇中,他还坚持研究工作,写出了《四川北碚植物鸟瞰》《四川的四种木本植物新种》《四川北碚之菊科植物》等论文。此外,钱崇澍在青城山一带采集的植物标本为科学研究和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至今仍在使用。

   

《中国森林植物志》书影               《中国植物志》书影

随着国家对科学事业的不断重视和关怀,钱崇澍备受鼓舞,更加辛勤地工作,除担任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的领导工作外,还亲自参加了植被与植物区划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如《黄河流域植物分布概况》(与吴中伦合作)、《中国植物区划草案》(与吴征镒等合作)、《中国植被类型》(与吴征镒、陈昌笃合作)、《中国森林植物志》等重要著作。《黄河流域植物分布概况》一文,对于黄河流域的人工造林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他古稀之年又主持了《中国植物志》的编撰工作,任主编并担任荨麻科部分的编写工作。我国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植物志编写任务十分艰巨。从1959年到1965年他任主编期间,《中国植物志》共出版了3卷。全书预计80卷125册,约4000万字,它是发展我国农、林、牧、渔、医药、环境保护等事业以及进行植物学研究的基本资料,也将是我国植物学发展史上一项划时代的成就。


呕心沥血 只为培养人才

钱崇澍是教育界的一位老前辈,为我国培养植物学人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他曾多年在大学任教,教过很多课程,如生物学、树木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等。为了使学生对每门课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他十分注意认真备课和编写教材。即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条件下也始终坚持不懈,常在暗淡的桐油灯下工作到深夜。为了使学生更快学习到新的植物学知识,1923年他与邹秉文、胡先骕合作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生物学教科书《高等植物学》,书中内容新颖,改正了之前一些术语的不科学用法,如将隐花植物改为孢子植物(孢子植物分孢子体和配子体时期,常以孢子体形式存在,不产生种子);显花植物改为种子植物;藓苔植物改为苔藓植物(在进化上苔比藓原始);羊齿植物改为蕨类植物(我国很早就叫蕨类植物,羊齿植物可能是从日本名词翻译的)。这在当时还没有教科书的时代,对青年学习植物学有很大帮助,在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钱崇澍先生工作照(1957年3月中旬)

在教学中,他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树立专业思想。教授植物分类课时,让学生自己采集标本,查阅图鉴、检索表,自己定名,然后根据他们的工作情况评定成绩,讲授时不是只教一科、一属或一种,而是将某些地区的植物进行综合讲解,阐述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在自然系统中的地位。他十分重视野外实习,每周带领学生到野外实习一次,认识自然界的植物和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植物景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堂内容,唤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和采集热情,并逐渐养成了他们热爱植物和植物学的兴趣。同样,在北京农业大学教授生理学时,钱崇澍从植物和水、土壤、阳光的关系,再谈到植物的生命活动,并通过室内和田野对植物的观察,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他的讲课言辞生动、条理分明,深受学生的欢迎。

1943年李约瑟(英国人,生于1900年,英国剑桥大学博士,世界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和科技史学家)访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 (钱崇澍前排左二)

钱崇澍为了帮助成绩优秀的青年出国深造,到处奔波,争取国内外的奖学金。如方文培、裴鉴教授20世纪30年代出国留学,都曾得到他的帮助。他还热情支持青年人发表著作,如裴鉴的《中国药用植物》就是在他的建议下写成的;吴中伦翻译的《植物群落学》,是由他帮助修改、校对的。对于勤奋好学的人,只要向他求教,他总是热情相待,耐心帮助。他审阅各种文稿,都是逐字逐句,包括学名的拼法,文字的修辞,以及标点、符号等都认真审查、修改,并给予批注。直到他晚年养病期间,仍然为《植物学报》审阅和校对稿件。

他还非常珍视助手和学生的劳动以及彼此之间的友情。中国科学社采集员陈长年,在野外工作中不幸逝世,钱崇澍为失去了一位得力的业务助手而痛心。为了纪念他,特以陈长年的名字作为兰科中的一个新属名,这就是长年兰属(Chang-nienia)定名的由来。

钱崇澍呕心沥血,为我国培养了许多植物学人才,真正是“桃李满天下”。他的不少学生如秦仁昌、李继侗、郑万钧、曲仲湘、方文培、杨衔晋等等,都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植物学家,也是备受年轻人尊敬的前辈。


热爱祖国 一生献身科学

钱崇澍为人正直,坚持真理,支持进步斗争,从不随波逐流,不在反动势力面前低头。这种高尚的品德与他为科学事业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相互映照。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要员乘机大发国难财。有人看到钱崇澍生活困难,劝他去做国民党立法委员,他断然拒绝,并写诗明志。他宁愿到几十里以外的一个中学去兼课以维持生活。抗战胜利后,钱崇澍随复旦大学迁回上海,任农学院院长。当时国民党镇压学生的正义斗争,钱崇澍总是站在革命学生一边,凡是学生参加反蒋斗争活动都不算缺课。他自己也参加过进步组织的活动。1947年,当有人提出由美国出钱与我国合编《中国植物志》时,他慷慨陈词:我国的植物志,必须由中国人自己编写,不能由外国人写。他的意见受到有许多具有民族自尊心的爱国科学工作者的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有人诱惑他去台湾,他坚决拒绝,随即以全部精力投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事业。

钱崇澍是著名的植物学家和教育家,也是一位具有实干精神的科学组织者。他把一生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他的高尚思想、品德,渊博的学识及谦虚谨慎、刻苦严谨的治学态度备受赞誉,广为流传。

【人物名片】

钱崇澍(1883-1965),字雨农。植物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植物学奠基人之一,毕生从事植物学研究、教育和组织工作。1916年、1917年和1927年分别发表的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论文,均属我国在该领域的第一篇科学文献。钱崇澍对难度较大的兰科、荨麻科、豆科、毛茛科等植物的分类进行了系统研究,培养了许多植物学人才,对我国近代植物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资料来源

1、历史沿革-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https://life.tsinghua.edu.cn/xygk/lsyg.htm

2、本学期新聘教职员略历,厦大周刊,第171期

3、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标本馆

4、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

5、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刘昌芝:《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篇,生物学卷1》修订

文案:生物学科创建一百周年工作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