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海济国,匠心泽农——中国海藻学奠基人曾呈奎
[发表时间]:2022年04月12日 09:28  [浏览次数]:

他像一本教科书,人生观、世界观叙述得令人叹服;

他像一座高山,科研成果和转化应用使人仰慕;

他像一片大海,宽阔的胸怀,深邃的智慧,远大的谋略,让人敬佩……

——引自《76年书写壮丽的海洋人生》


曾呈奎1909年6月18日出生于福建厦门的一个华侨世家,自小生活在农村,目睹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内心深受触动。满怀一腔爱国热情,曾呈奎决心研习农学,立志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使农业增产丰收,造福劳动人民,并给自己取号“泽农”,以明心志。

1927年,曾呈奎进入厦门大学植物系学习,师从钟心煊教授。曾呈奎在厦门大学学习期间对海藻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兴趣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29年,当他看到当地人采集野生的紫菜、海萝和礁膜等海藻充饥时,一种想法油然而生:人们既然可以在陆地上种庄稼,为什么不能“耕海”产海藻?就这样,“海洋农业”的想法在曾呈奎的心中悄悄萌芽,成为其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1931年1月,曾呈奎从厦门大学毕业,并选择留校当助教,从事海洋植物研究。

科学无界人有界,一片丹心图报国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海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曾呈奎便决心致力于海藻研究。为了实现“沧海桑田”的理想,1932年,曾呈奎到岭南大学研究院刻苦攻读,并于1934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35年,他先到国立山东大学任生物系副教授,后到岭南大学任副教授。1940年,曾呈奎去往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藻类学、湖泊学和植物生理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43年6月,他结束博士后工作,即决定回国,建立中国的水生植物研究所,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中美交通几乎断绝,曾呈奎未能成行。后来,他选择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进修物理海洋学和海洋化学,同时继续他的海藻资源及其利用研究。

1944年曾呈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近海潜水海底做石花菜生长实验

1946年,37岁的曾呈奎已是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拥有优厚的生活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由于他的出众才华和卓有成效的工作,美国密歇根大学、华盛顿大学等单位也都希望他去工作。但报效祖国、实现“泽农”的志愿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从未有片刻更改。他说,虽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的事业在中国,正因为她落后才更需要我们去建设”。1946年12月,有着拳拳爱国之心的曾呈奎几经周折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在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和生物系系主任童第周的力邀下,受聘为该校教授。他一面教书育人,一面从事海洋科学研究。

抛开科学家的身份,曾呈奎亦是一个时刻心系世界人民,甘于奉献的共产党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科学教育事业大力支持,使曾呈奎深受鼓舞。1956年,曾呈奎第一次向党组织郑重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经过二十余年的考察,1980年1月8日,曾呈奎终于在古稀之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爱国主义者到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人生重大转变。此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曾呈奎对自身的要求更加严格了。他说,“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努力干,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活着,就要努力给人民做点有益的事”。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曾呈奎勤勤勉勉,为我国海藻学科和海洋水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己俭朴,对人无私帮助,几年来,从自己的工资、稿费和奖金中拿出了累计近30万元用于公益事业,捐助给困难学生和困难群众。曾呈奎在生前更是立下三条遗嘱:“身体有用器官捐献,骨灰撒入大海,所有的书籍和资料全部捐给海洋所”,彰显了其赤诚报国之心和浓浓奉献之情。

1975年7月,以周培源(右2)为团长、曾呈奎(左2)为副团长的中国科学技术代表团访美

曾呈奎(左)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相建海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合影

彩笔写尽四海水,素纸占穷五洲色

“耕海”产海藻,以此来实现科技报国,改善人民生活是曾呈奎的一生追求。1933年1月,曾呈奎将自己在厦门大学的毕业论文整理发表为其首篇科学论文《厦门的海藻及其他经济海藻》,对厦门海域的海藻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研究。为了继续摸清我国海藻资源“家底”,曾呈奎南到海南,北至辽宁,对我国沿海海藻进行了深入调查,采集了数千号海藻标本,这些标本成了我国最早的海藻研究资料。此外,他发表了《中国海藻分类研究》这篇著名论文,成为中国海藻研究的奠基者,被公认为这一学科领域的先驱。从1950年下半年开始,曾呈奎教授培养并组织了一批藻类分类学家,有计划地对包括中国沿海在内的北太平洋西部的底栖海藻作了全面调查,开展了中国海藻资源和分类体系的研究,前后发现了百余个新种,两个新属,一个新科。

50年代以前,紫菜冬长夏亡的生长史和孢子来源一直是个谜,所以无法人工采苗和养殖。曾呈奎教授与助手们进行孢子来源研究,破解了其中的“秘密”,得出叶状体紫菜是由壳斑藻晚秋生成的孢子萌发为幼体后长成的结论,完善了紫菜的生活史,使之进一步证实了完全可以依靠人工生产壳孢子,用于紫菜的人工养殖,从而结束了养殖紫菜靠大自然恩赐“种子”的历史,开始了科学种植紫菜的新纪元。由他最早定名的“壳孢子”一词,被世界藻类学界采用至今。

海带,是中国的传统食品,但早些年,我国每年需要从日本和苏联进口一万五千吨干海带。曾呈奎在分析了国家的需要和现实的基础上,从50年代初就把海带养殖选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之一。经过10余年的努力,曾呈奎带领助手及一些科研部门先后培育出海带夏苗,并在秋后将苗下海养殖,为海带人工养殖做了奠基性工作;提出“陶罐海上施肥法”,使北方海区海带栽培面积迅速扩大;运用切梢增产、合理密植、夏苗病害防治、海带幼苗低温度夏养殖等新方法,首创了海带夏苗培育法,使得海带养殖也南移成功。到1985年,我国年产海带干品25万吨,占全世界年产量的80%,成为世界上头号海带养殖生产大国。曾呈奎和同事们的海带栽培研究引发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水产养殖浪潮”,正是在这个“浪潮”的推动下,才有了其它海藻栽培业及动物性贝类、虾类、鱼类养殖业迅速发展。

曾呈奎在实验室研究海带新品种

此外,曾呈奎还组织完成了从马尾藻中提取褐藻胶的研究,开创了我国化学工业新领域——海藻化工工业。他进一步开展海藻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将这些产品用于药品、食品和饲料生产,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褐藻胶生产国。

正如澳大利亚的国际知名藻类学家乔安娜·琼斯博士评价的那样,曾呈奎从来没有偏离过对藻类知识的追求以及对尽可能利用藻类改善人类生活道路的追求。在其长达70余年的科研生涯中,在开展基础研究、探索自然规律的同时,其始终与海洋科学、经济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成效卓著,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能够养活自己!

曾老获得“新时期十大新闻人物——侨界十佳奖” 后与夫人张宜范合影

开创伊始明卓见,事必躬亲为巨业

除了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曾呈奎更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战略科学家,以总揽全局的科学发展观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洋科学重大规划的制定,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60年代初,曾呈奎明确主张“海洋水产生产必须走农牧化的道路”,该理论在80年代后期进一步发展成为“蓝色农业”的系统思想。在他的倡议下,国家科委启动了以他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攀登计划项目“海水增养殖生物优良种质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该项目以丰硕的研究成果使我国海洋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跻身于国际领先行列,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向生产的转化。随后,他提交的《增强海洋意识,建设海上强国》报告更使我国在世界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和生产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90年代,针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他提出开发我国300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的科技战略构想。1998年他以“走向21世纪的中国蓝色农业”为题组织和主持召开了第108届香山科学会议,进一步推动“蓝色农业”事业的发展。

九十年代,曾老在青岛海滩上观察采集的海藻

曾呈奎清楚,海洋科学是个大事业,还必须团结一大批人才能发展这个事业。所以,他处处留心发现、团结和培养中国的海洋科技人才,为国家发展海洋科学储备人才。

已故著名物理海洋学家赫崇本就是曾呈奎发现和培养的杰出人才之一。赫崇本当年在美国学习期间,是曾呈奎劝其由金属物理学改攻物理海洋学。1948年,回国后的赫崇本与曾呈奎一起在山东大学开设了普通海洋学,组建了山东大学海洋系。赫崇本生前曾这样对人说 “没有曾呈奎的帮助,就没有我赫崇本的一切”。

不仅仅是赫崇本一人,曾呈奎对年轻人寄予了极大的期望,在培养年轻科技人才上花费了很多心血。1946年,曾呈奎和童第周教授办起了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这是中国最早的海洋研究机构。1950年,他又和童第周、张玺建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在他和童第周、张玺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培养和指导下,一批批优秀人才汇聚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如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第四任所长、著名海洋地质学家秦蕴珊以及张福绥、袁业立、金翔龙、郑守仪、胡敦欣、侯保荣等著名科学家已当选为两院院士,引领着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曾呈奎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尽心尽力培养下一代,从科研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关心和扶持年轻人成长,这在海洋界有口皆碑。他常常当面施教,指导研究方向;他经常亲自审阅年轻人的论文,并认真修改,在他90高龄时还经常批改研究生论文到深夜;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出国进修的年轻学者。

曾老在哥德堡参加第十届国际海藻学术会议期间采集海藻标本

曾老在西沙群岛考察期间采集海藻

后来,尽管曾呈奎从所长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的心思仍然放在人才培养上。他说,“我虽然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了,但我愿意利用我的国际间交往和国际活动在人才培养方面多做一些工作,做出贡献”。他积极参与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促成了多项我国与其他国家间的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并领导和组织了中美藻类学术讨论会、第十一届国际海藻学术讨论会、第五届世界藻类学术大会、中日藻类基因工程学术讨论会、国际海洋生物技术研讨会等多次大中型国际会议在我国召开。他还积极联系选送一批批中青年科学家出国进修和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将他们推上国际学术界的舞台;并亲自同每一位被推荐者进行面谈,教导他们要学习对国家建设有用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学成后要及时回国,积极投入建设。曾呈奎的种种努力扩大了我国海洋科学界在世界上的影响。

曾老在第四届亚太地区藻类生物技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香港)

“人生只有一次,何不轰轰烈烈过一生”――这是曾呈奎的口头禅,也是他壮丽人生的真实写照。他独立撰写和与他人合作先后发表了37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出版了12部学术专著;他奔波在国内外的海边、实验室、学术殿堂,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研究机构、组织及大学建立了联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他的杰出贡献,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和认可…… “我是大海的儿子”,曾呈奎曾如是真情表白,他用一生践行了“家国情怀”这四个字,把自己全身心地交给了中国海洋科学事业,实现了“泽农”的远大理想。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尚品德,勇于探索、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亲贤爱才、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搏精神,至今熠熠生辉。


【人物名片】

曾呈奎(1909.6.18-2005.1.20),海洋生物学家,福建厦门人。1931年获厦门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34年获岭南大学研究院理学硕士学位。1942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理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7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世界水产养殖学会永久荣誉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第三至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民盟中央委员,第三届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山东省科协名誉主席,山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名誉主席。

长期从事海藻生物学研究,先后发现了百余个海藻新种,两个新属,一个新科,为中国海藻志的编写提供了基本资料。对经济海藻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化学加工以及对紫菜、海带栽培生物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我国海藻栽培及化工生产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海藻比较光合作用和色素吸收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探讨光合生物的进化途径提供了资料。率先提倡海洋水产生产必须走农牧化的道路。先后多次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省部级奖励。


资料来源:

1.宋学春,刘成友.76年书写壮丽的海洋人生[N].人民日报,2005-07-14(005).

2.刘成友,宋学春.一生献大海[N].人民日报,2005-07-15(005).

3.凌翔.为了祖国,为了大海[N].光明日报,2005-03-23.

4.凌翔.为了祖国,为了大海――追记著名海洋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曾呈奎(下)[EB/OL].光明日报,https://www.gmw.cn/01gmrb/2005-03/24/content_202563.htm,2005/03/24.

5.李明春.人民科学家——追记海洋生物学家、中国海带之父曾呈奎[J].海洋世界,2008(08):69-72.

6.王建高.人民科学家——曾呈奎(上)[N].科技日报,2005-07-14(001).

7.张子倩,王建高.人民科学家———曾呈奎(下)[N].科技日报,2005-07-16(001).

8.徐鸿儒.碧海浪高,苍梧云好——忆曾呈奎院士[J].群言,2019,(04):35-38.

Top